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已基本形成以环渤海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为核心,以中西部部分地区为纽带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。目前,北京市从事增材制造技术研发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达70家以上,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亿元。广东省从事增材制造业务的企业超过400家,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。陕西省从事增材制造研发生产企业超过70家,2017年营业收入达5亿多元。

尽管中国3D打印企业众多,但规模普遍偏小。国内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4亿元,不到美国Stratasys公司年销售额45亿元的7%。
当前,国际上行业正在加速布局增材制造的完整产业链。其中Stratasys和3D Systems通过全球并购,收购专用材料生产商、软件开发商、3D扫描仪制造商、服务提供商等数十家企业。GE、宝马、波音等大型用户企业也直接布局增材制造领域,从用户向装备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转变。
中国在3D打印的激光器、振镜等关键零部件上仍大量依赖进口。此外,在控制软件、建模软件、逆向设计软件、仿真软件等领域也普遍存在着瓶颈,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。
此外,中国的专用材料发展滞后,目前国内只开发出钛合金、高强钢等几十种金属,材料成形品性能普遍不高。而行业领军企业及巴斯夫等材料企业纷纷布局专用材料领域,突破一批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、高性能合金材料、生物活性材料、陶瓷材料等专用材料。
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,桌面级增材制造装备可能导致出口承压,专用材料和关键零部件,面临禁运压力。预计2018年下半年,全球增材制造巨头开拓国内市场力度将加大,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。